
機械零部件多斷口的斷裂原因分析過程比較復雜,需要對碎塊上所有的斷口進行分析,并結合工況、受力等因素綜合分析,因此,應正確判斷首斷斷口或者主斷裂源的位置。例如,將變形最大的斷口認為是首斷斷口,可能會將原材料缺陷導致的斷裂判斷成過載導致的斷裂。
某汽車零部件廠C70S6鋼轎車用發(fā)動機連桿在廠內測試期間發(fā)生斷裂,斷裂連桿不僅從桿身處折斷,小頭孔還碎裂成了多塊,現(xiàn)場收集了全部碎片,對碎片進行分析,以確定連桿斷裂的原因。連桿是汽車發(fā)動機的重要組成部件,使用過程中,連桿在高速往復動作下,受到壓縮、拉伸等交變載荷作用。連桿出現(xiàn)破壞,會直接導致發(fā)動機停止工作,造成嚴重的事故。一般而言,連桿的斷裂模式有兩種,一種是連桿螺栓斷裂[1-2],另一種是連桿桿身斷裂[3-6]。該斷裂連桿按照JB/T 11795—2014《內燃機脹斷連桿技術條件》要求進行制造,其加工工藝為:棒材截短→加熱→模鍛→加工兩端面→加工小頭孔→加工大頭孔→大頭孔漲斷→檢查。筆者采用一系列理化檢驗方法對該連桿的斷裂原因進行分析,以避免該類問題再次發(fā)生。
1. 理化檢驗
1.1 宏觀觀察
斷裂連桿的宏觀形貌如圖1所示。由圖1可知:連桿上有兩處破壞,一處位于在小頭孔部位,小頭孔位置裂成4塊,分別編號為A、B、C和D,另一處位于連桿的桿部中間,該位置有明顯的縮頸現(xiàn)象,可以判斷連桿部位是因過載造成的斷裂,連桿桿部不是首斷位置。此外,連桿是活塞和曲軸之間傳遞力的構件,在連桿軸線上承受單向拉-壓應力作用。正常的運動過程中,連桿桿身部位只受到軸線上的拉-壓應力作用。這種情況下,連桿部位開裂所需的應力只能來源于不在軸線方向上的外加載荷。綜合上翼緣板受到的不均勻塑形變形和受力狀態(tài)進行分析,也可以判斷連桿桿部的斷裂時間晚于小頭孔。
試樣A內表面有一半?yún)^(qū)域存在均勻的擦傷痕跡(見圖2),該位置與連桿中軸線對應的部位重合,說明該位置受到較大的摩擦擠壓作用,摩擦時孔附近的內表面和銅襯墊處于部分接觸狀態(tài),可判斷該位置不是首斷位置。試樣B和D均存在嚴重的塑形變形[見圖1(b)],試樣B向內表面彎曲,試樣D向外表面彎曲,說明試樣B和D都不是首次斷裂件。試樣C斷口的宏觀形貌如圖3所示。由圖3可知:試樣C斷面無縮頸現(xiàn)象,呈脆性斷裂形貌,因此初步判斷試樣C是首次斷裂件。
1.2 掃描電鏡(SEM)及能譜分析
將試樣C進行超聲清洗后,采用掃描電鏡觀察其斷口,結果如圖4所示。由圖4可知:斷裂源區(qū)較為平坦,有氧化層覆蓋,未覆蓋氧化層的局部區(qū)域呈解理斷口特征;撕裂棱線收斂于外壁皮層的夾雜物聚集區(qū)(斷裂源位置),起裂裂紋沿外壁皮層的夾雜物分布帶擴展。
對夾雜物進行能譜分析,分析位置如圖4(b)所示,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。由表1可知:夾雜物含有Na、Al、Si、S、Cl、K、Ca等雜質元素。
1.3 金相檢驗
在試樣C斷口附近及遠離斷口處取樣,對試樣進行金相檢驗,結果如圖5所示。由圖5可知:斷口附近試樣的組織為珠光體+少量短條鐵素體,斷裂源附近存在樹枝狀裂紋,裂紋內部填充有大量灰白色的氧化鐵,裂紋附近的組織中存在大量網(wǎng)狀鐵素體,裂紋兩側的鐵素體區(qū)域還可見少量氧化質點,說明該部位經(jīng)過了長期的高溫氧化過程,基體中的易氧化元素都已被氧化;遠離斷口處試樣的組織為珠光體+少量短條狀鐵素體,鐵素體體積分數(shù)為4.3%。滿足JB/T 11795—2014的標準要求(無網(wǎng)狀鐵素體和鐵素體體積分數(shù)不大于10%)。
1.4 化學成分分析
按照GB/T 4336—2016《碳素鋼和中低合金鋼 多元素含量的測定 火花放電原子發(fā)射光譜法(常規(guī)法)》,采用直讀光譜儀對斷裂連桿進行化學成分分析,結果如表2所示。由表2可知:試樣的化學成分滿足JB/T 11795—2014對C70S6鋼的標準要求。
1.5 硬度測試
按照GB/T 231.1—2018《金屬材料 布氏硬度試驗 第1部分:試驗方法》,采用數(shù)顯布氏硬度計對斷裂連桿基體試樣進行布氏硬度測試,結果為295.1,294.6,297.5 HBW,符合JB/T 11795—2014的標準要求(250~320 HBW)。
2. 綜合分析
在機械零件斷裂事故中,先斷裂的斷口機械損傷和塑性變形小。當脆性斷口和塑性斷口同時存在時,表明機械結構已經(jīng)失穩(wěn),導致零件發(fā)生過載斷裂[7]。
分析試樣A、B、C和D的變形情況,可知試樣C和D之間的斷口為首斷斷口,該處位置位于試樣C上的斷口幾乎沒有塑性變形,斷裂源在外表面皮下的夾雜物位置形核。試樣C和D裂開后,小頭孔內部的銅襯墊一側受力,另一側不受力,產(chǎn)生了滑動摩擦。試樣A內壁上僅有一半的摩擦痕跡,導致小頭孔發(fā)生碎裂,連桿桿身部位與發(fā)動機殼體產(chǎn)生碰撞,最終導致連桿桿身斷裂。連桿桿身存在嚴重的頸縮現(xiàn)象,因此可以判斷在小頭孔碎裂后,連桿失穩(wěn)導致應力過大,最終造成連桿桿身發(fā)生過載斷裂。
試樣C斷口附近有樹枝狀裂紋,裂紋內部填充有大量的氧化鐵,擴展裂紋附近可見嚴重的氧化脫碳現(xiàn)象。綜合工藝分析,棒料的料頭部分存在表面缺陷,在模鍛之前的加熱保溫工藝過程中,這些缺陷經(jīng)過了長時間的高溫作用,導致缺陷向基體內部擴展[8-9]。缺陷含有保護渣中的K和Ca等元素。
鋼廠連鑄階段所用的保護渣殘留[10]導致連桿小頭孔先發(fā)生斷裂,在長時間高溫條件下,裂紋不斷擴展,并發(fā)生氧化脫碳,造成小頭孔承載力不足,最終導致連桿桿身發(fā)生過載斷裂。
3. 結論
鋼廠連鑄階段的保護渣殘留在棒料表面,導致連桿小頭孔外表面皮層萌生微裂紋,發(fā)動機啟動造成連桿傳遞的應力變大,小頭端內圓側與活塞軸的接觸面壓力突然增大,最終導致連桿桿身發(fā)生過載斷裂。
文章來源——材料與測試網(wǎng)